赤峰,是蒙古语"乌兰哈达"的汉译,意为红色山峰,是以坐落在赤峰街区东北英金河左的红色山峰而得名。赤峰市地处自治区东部,地理坐标北纬41°17′10″——45°24′15″,东经116°21′07″——120°58′52″。东、东南与哲里木盟和辽宁省朝阳市相连,西南与河北省承德地区接壤,西、北与锡林郭勒盟毗邻。四至极点:东点阿鲁科尔沁旗绍根苏木的朝伦巴特尔房身;西点克什克腾旗达尔罕乌拉苏木的少布查干;南点宁城县山头乡的哈巴气村南山;北点阿鲁科尔沁旗呼热吐古鲁班诺尔的辉特扎哈诺尔北岸。东西最宽375公里,南北最长457.5公里,总面积90 021平方公里。市政府驻赤峰腹地偏南的红山区。东邻辽沈,南近京津塘,西北靠锡林郭勒大草原,交通四通八达。1945年11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热河省,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赤峰市南部分别属于热辽行政公署设置的热中专区、二十二专区
和热辽专区;北部先属东蒙自治政府设置的昭乌达省和热北专区,后属昭乌达盟。1955年12月31日,今赤峰市北部为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辖阿鲁科尔沁、巴林左、巴林右、克什克腾4旗和林西县;南部敖汉、喀喇沁、翁牛特3旗和宁城、赤峰、乌丹3县及赤峰市,属热河省。1954年4月,改翁牛特旗为翁牛特蒙古族自治旗。1952年5月28日,赤峰市、县合并,称赤峰县;1953年4月,昭乌达盟人民委员会由林东迁驻赤峰。同年3月6日,撤销乌丹县,其所辖地域并入翁牛特旗,6月1日,翁牛特旗人民委员会由乌敦套海迁驻乌丹。1958年10月20日,撤销赤峰县建制,设赤峰市。原赤峰县所辖地域划为赤峰、初头朗、红山、平庄4个市辖区。1962年5月18日.调整赤峰市,增设赤峰县。新设赤峰县以原赤峰市的多数农村人民公社为基础,再从翁牛特旗划出官地、岗子、台子、东山、大礓子5个公社组成,调整后的赤峰市由甫新街、三中街、西屯、水巨4个城市公社,穆家营子、榆树林子、五三、红庙子4个农村公社,平庄、建昌营2个城镇公社组成。1969年7月5日,昭乌达盟由内蒙古自治区划归辽宁省。1979年7月1日,昭乌达盟由辽宁省划回内蒙古自治区。1983年10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昭乌达盟行政公署建制,建立赤峰市,实行市管县体制,所辖地域与原昭乌达盟所辖地域同。新建立的赤峰市辖红山区、郊区(松山区)、元宝山区;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喀拉沁旗、敖汉旗;林西县、宁城县,计3区7旗2县。
[地形地貌]地处大兴安岭南段和燕山北麓山地,分布在西拉木伦河南北与老哈河流域广大地区,呈三面环山,西高东低,多山多丘陵的地貌特征。山地约占全市总面积的42%;丘陵约占24%;高平原约占9%;平原约占25%。大体分为四个地形区:北部山地丘陵区;南部山地丘陵区;西部高平原区;东部平原区,海拔高300-2000米。东部在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汇流处大兴三角地区,海拔高不足300米,为全市地势最低地带;西部克旗、郊区和河北省围场县交界处的大光顶子山,海拔高2067米,为全市第一高峰。主要山脉有兴安岭南段,努鲁儿虎和七老图三条山脉。
[气候]属中温带内陆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6℃-7.O℃之间.一月平均气温为-23.5-11.0℃,极端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5.5℃以下,主要是北部克旗日数占全年大风日数的48.2%。4月份是全年大风日数最多的月份。
[水文]主要水系有乌尔吉沐沦河水系,包括乌兰白旗河、查干白旗河、十三敖包河、沙力河、欧木伦河、黑木伦河,总流域面积为27 917平方公里;西拉木伦河水系,包括大克头河、碧掩河、查干沐沦河、少朗河、巴尔太河、木希嘎河等十三条河流,总流域面积为28 961平方公里;教来河水系,包括白塔于河、李家窝铺河,干沟于河、高力板河、腾克力河、孟克河,总流域面积为12 397平方公里;老哈河水系,包括黑里河、英金河干流、饮马河、汐子河、伯河、西路嘎河等19条河流,总流域面积为28 463平方公里;内陆河水系,包括贯格尔河、镐林郭勒河、伊和吉林郭勒河、巴嘎吉林郭勒河。贡格尔河流入达里诺尔,其余3条流入锡林郭勒盟,潴于沼泽或沉积沙锡地。地上水年干均径流量为32.67亿立方米。
[自然资源]各类矿产70余种,矿床和矿(化)点1000余处。已基本探明保有储量的矿产30余种,矿产地70余处。已探明煤炭储量约24亿吨,主要分布在平庄、元宝山等地;金66吨,分布在郊区南部,敖汉旗、喀喇沁旗、宁城县4个旗县区:铁矿石约1亿吨,发源于克旗黄岗粱、大黑山一带;铜15万吨(金属量),主要集中于北部5个旗县;铅114万吨(金属量)、锌305万吨,主要分布在翁牛特旗、巴林左旗、克什克腾旗等地;锡47万吨(金属量),主要分布在克旗、林西境内。非金属矿产发现和开采利用的有萤石、水晶、叶腊石、膨润土,石灰岩、珍珠岩、松脂岩、优质砖瓦粘土、硅石、重晶石、滑石等30多个矿种。其中叶腊石(已定名为巴林石)储量约12 000吨,是雕刻工艺品的优质原料,产于巴林右旗沙布尔台苏木牙乌图山,其含千分之五鸡血石,被誉为稀世之宝,中外闻名。野生动物资源,兽类主要有豹、野猪、黄羊、青羊、狍子、马鹿、猞猁.紫貂、水獭、旱獭、獾子,刺猬等50多种;禽类主要有丹顶鹤、大天鹅、小天鹅、鼻天鹅,大鸨,苍鹭、鸢、花翅雕、灰鹳、百灵鸟、红嘴山鸦等120多种.野生植物资源,主要有蕨菜、蘑菇、黄花、木耳、山杏仁、文冠果、松籽、棒子、橡子等。药用的主要有:麻黄、甘草、黄芪、黄芩,苍术、茵陈、益母、猪苓、党参等150余种。特殊自然资源有热水温泉,主要分布在克什克腾旗、宁城县和敖汉旗境内。
[农业]2002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 481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 241万亩。全市粮食产量达45.38亿斤,其中:谷物产量为41.61亿斤,豆类产量为2.57亿斤,薯类产量1.2亿斤,。经济作物有升有降,油料产量为0.74亿斤,甜菜产量为5.43亿斤。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种植业结构进一步改善。经济、饲料作物所占比例已由5年前的13%提高到2002年的16%。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良品种作物所占比重大幅提高,其中水稻、玉米使用优良杂交品种的比重达80%和90%以上。
[水利]2002年,赤峰市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6.44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7.06万;完成水保治理面积214.91万亩,其中水平梯田47.46万亩;解决人饮水9.8万人,畜饮水19.87万头(只);完成鲜鱼产量7337吨。赤峰市被自治区政府评为全区水利工作第三名,5个旗县在自治区2002年度农田草牧场水利建设评比中获奖,林西县为一等奖,宁城县为二等奖,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敖汉旗为三等奖,赤峰市的获奖数和获奖金额在全区名列前茅。
2002年,解决人饮水9.8万人,牲畜饮水19.87万头(只)。建设人畜饮水工程224处。
[生态建设]全市共完成水土保持治理任务214.91万亩,其中修水平梯田47.46万亩。在春季造林中加大科技含量,实行全程技术指导和全面质量管理,抓好起苗、包装、运输、浸泡、假植、保湿、栽植、浇水8个环节。推广塑料套袋造林、客湿土造林、坐水造林和覆膜造林技术,有效地提高造林成活率。夏秋小流域治理以国债项目和风沙源治理项目为重点,继续采取联村、联组会战形式,有效地保证各项治理任务的顺利完成。全年共完成"国债"治理面积9 217公顷,风沙源治理工程5 995.4公顷。各旗县认真抓好"四荒"资源治理开发的归口管理, 2002年全市完成"四荒"资源治理面积97.55万亩,其中拍卖到户50.72万亩,租赁8.74万亩,股份制2.46万亩,承包35.63万亩。五是加强规范化建设,落实"三项制度"。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要求,赤峰市2002年在重点工程中普遍实行项目法人制、监理制和招投标制,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市场化轨道。
[畜牧业]2002年,全市牧业年度牲畜存栏为834.45万头(只),牲畜存栏继续保持下降趋势,草场超载压力得到进一步缓解。而从效益指标来看,牲畜总增数量比上年同期增加2.1万头(只)。能繁殖母畜存栏达331.5万头(只),畜群结构更趋合理。2002年牧业年度牲畜统计数据显示,全市牲畜良种及改良种比率为84.4%,基础母畜比重达41.3%。
[旅游资源]2002年,国家文物局在认真考察评估的基础上,确定了15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境内的辽上京遗址,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唯一项目被列入其中。辽上京遗址保护工程包括一整套系统工程,其中重点项目有辽上京防洪大坝、周边环境治理、对古城内部的考古挖掘、辽上京遗址展示园区的建设等,预计经5~10年的建设,将使辽上京遗址保护工程初具规模。
经国务院批准,白音敖包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挂牌仪式10月15日在克什克腾旗举行。国家林业局资源保护司、法规司、自治区林业厅、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内蒙古大学、赤峰市政府等有关方面负责人参加挂牌。
白音敖包自然保护区地处克什克腾旗西北部,浑善达克沙地边缘。该地植物区系复杂,具有很强的典型性、代表性、多样性和脆弱性,同时具有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沙地云杉又是世界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好该地区的沙地,云杉及其它动植物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1979年内蒙古自治区曾批准建立了自然保护区。这次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标志着赤峰市森林资源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国务院办公厅2000年4月4日,批准巴林右旗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月7日,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揭牌。国家环保总局、自治区环保局、赤峰市人民政府、市环保局、市林业局以及巴林右旗党政领导参加了揭牌仪式。国家环保总局副司长王德辉代表国家环保总局宣读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批准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决定。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8°18′~118°55′,北纬43°59′~44°27′,总面积为10.04万公顷。保护区地处大兴安岭南部山地,是草原向森林、东亚阔叶林向岭北泰加林双重交汇的过渡地带。是大兴安岭南部山地生物多样性的典型地段,也是大兴安岭南部山地景观的缩影。是一个以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赖以生存的森林、草原、河流、湿地等多样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证实,这里有6个植被类型,36个群系。有野生高等真菌53种,苔藓植物176种,有10种为珍希濒危种。野生维管束植物665种,具有国家级保护价值的植物9种。有鸟类148种,国家级重点保护鸟类25种,野生哺乳动物37种,国家二级保护哺乳动物3种,有4种哺乳动物和25种鸟类被列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赛罕乌拉是契丹族的故土和发祥地。保护区境内至今尚留有辽代庆州城遗址、辽代释迦牟尼舍利塔(俗称庆州白塔)、辽庆陵、金代界壕等文物古迹。为了使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并充分感受这里美丽的自然风光,保护区内设立了三个生态旅游区,
建起了容纳2万余号标本的野生生物资源博物馆。